“生活环境明显改善,停车位增多了,还配套了一些健身器材,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!”近日,合肥市包河区省基建局宿舍小区居民高东明高兴地说。
高东明所住的省基建局宿舍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,建于上世纪90年代。由于年久失修,小区基础设施日渐老化,部分路面破损,缺乏停车区域,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。
为提升小区品质,合肥市包河区将其纳入2025年改造计划,并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改造。社区联合小区管理单位广泛征集居民意见,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期望,还在公示施工方案时附上意见征集二维码,居民可以直接扫码填写意见建议。经过5个月的改造,小区面貌焕然一新,不但完成了路面整修、增加了非机动车棚,还大大提升了小区公共设施水平。
近年来,我省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,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精准补短板、强弱项,全面提升城镇老旧小区和社区居住环境、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。5年来改造老旧小区6000多个,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.3亿平方米,新增停车泊位180万个。
老旧小区改造,只是我省实施的诸多民生实事之一。聚焦教育水平提升,5年来,我省实施学前教育促进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工程,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9%以上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7个百分点;新增普通高中学位约10万个,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%。
聚焦医疗服务体系完善,5年来,我省三甲医院实现16个市全覆盖,组建12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46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,基本形成“15分钟就医圈”。9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安徽并开诊运营,数量居全国第2位。
围绕社会保障,5年来,我省城乡低保对象、特殊困难人员、低收入家庭等实现应保尽保、应救尽救,城乡特困人员生活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130.7元、851.4元提升至1245元、1008元。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160.99万人,较2020年增长8.1%;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%以上,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550元提高到700元。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,累计投入资助资金510.6亿元,实现学段、学校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。
“‘十四五’以来,我省坚持以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,一年接着一年办,一件接着一件干,持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,每年实施30项以上民生实事,群众满意度保持在90%左右,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。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章新洲表示,将根据群众需求的新特点、新变化,持续谋划实施一批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民生实事,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、见到成效、得到实惠。(记者 王弘毅)